罗逸姝 经济参考报

  港股私有化迎来券商新案例。日前,A股上市券商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通国际控股”)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对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通国际”,港股代码“00665”)进行私有化。此前,海通国际也公告称,要约人海通国际控股拟根据协议安排方式将公司私有化,计划生效后公司将从港股退市。

  根据公告,海通国际的每股注销价为1.52港元,较停牌前0.71港元的收盘价溢价约114%。10月9日,海通国际复牌股价大幅拉升,盘中一度涨超100%。截至10月11日收盘,海通国际收报1.38港元/股。

  溢价超114%

  根据海通国际的公告,要约人海通国际控股已于9月26日,就前提条件获达成后以协议安排方式将该公司私有化,并请求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交该建议。上述计划生效后,要约人将拥有海通国际100%的股份,而且相关股份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将同时被撤销(私有化退市)。海通国际于9月27日停牌,公告重大事项后,于10月9日复牌交易。

  上述公告还显示,海通国际私有化要约注销的股份约22.83亿股(计划股份),每股注销的计划股份现金为1.52港元,应付的最高现金价格约34.70亿港元。Wind数据显示,海通国际停牌之日收盘价为0.71港元/股,本次私有化溢价约114.08%。

  而A股上市公司海通证券在公告中则进一步表示,近日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对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私有化的议案》,同意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对海通国际进行私有化。

  今年3月下旬,海通证券董事会审议同意海通国际控股参与海通国际供股计划,以10.94亿港元参与供股,使海通证券对海通国际的持股比例明显增长。根据最新公告,海通证券目前已间接持有海通国际约73.4%的股权并纳入财务并表范围。

  经营业绩承压影响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海通国际属于海通证券旗下境外机构,主要业务包括从事证券及期货合约经纪及买卖、基金管理以及提供企业咨询、配售及包销等服务等,是海通证券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海通国际已构建了涵盖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孟买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网络。

  而海通国际的私有化,或与其业务亏损紧密相关。今年3月17日,海通国际发布盈利警告,2022年预计净亏损约为64亿港元至66亿港元。海通国际表示,亏损的重要原因是股债市场波动导致的投资损失,此外也受到佣金和费类收入下降、抵押品市场价格或估值下调导致的信用减值计提增加等因素影响。

  实际上,海通国际的经营业绩自2021年便开始承压。Wind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21年,海通国际的净利润分别为30.29亿港元、10.23亿港元、15.51亿港元、19.33亿港元、3.01亿港元,净利润自2021年便出现了大幅下滑。而2022年、2023年上半年,海通国际则出现了亏损,亏损额分别为65.41亿港元、7.81亿港元。

  在公告中,海通国际也表示,巨额亏损对公司的融资产生了影响。公告内容显示,“发生这些亏损之后,市场对公司的财政状况与前景非常关注。为回应上述关注,公司已审慎管理业务并向控股股东寻求在信用增信、运营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加强财务状况。2023年6月,控股股东在公司近期进行的供股募资中额外申购,而公司其他股东的支持相对冷淡。考虑到上市规则的公众持股量要求,控股股东进一步注资的机会有限,也影响了维持上市平台的必要性”。

  港股私有化案例频现

  整体来看,拟收购海通国际的海通证券目前财务状况稳健。公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69.68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3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通证券资产总额7623.9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670.2亿元。2023年上半年,海通证券母公司核心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日均267.71%,净稳定资金率日均157.84%,均高于监管要求及预警标准。

  对于上述私有化方案,海通证券表示,经测算,方案的实施对公司净资本及流动性等指标无重大影响,公司各项风险指标仍优于监管要求。

  标普表示,海通证券在集团范围内进行的风险管控和运营一体化整合可能比其他中国头部券商更为复杂,部分原因是集团子公司受到不同司法辖区和上市规则要求的影响。标普预计,该次重组不会立马扭转海通国际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但受益于集团内地的稳固客户群体,更加统一的运营能够强化公司的跨境业务。摩根大通则在研报中称,海通国际私有化成事机会较大,对海通证券的负面影响较为轻微。

  值得注意的是,除海通国际外,今年港股市场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决定私有化退市。目前成功完成私有化的企业已超5家,包括达利食品、亚美能源、雅士利、江南集团等。业内人士分析称,私有化这一决策主要涉及公司战略选择、避免同业竞争、节省维持上市所需费用、股票流动性有限、估值与股价低迷等多方面考量。